黨的十九大再次強調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目前,工業園區已經成為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能合作的重要形式。低碳工業園區是以提升產業競爭力,推動低碳技術創新,增強園區和企業碳管理能力的一種可持續園區發展模式。低碳工業園區區別于傳統工業園區之處,在于對園區的產業準入和主導產業的碳排放有指向性要求。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進低碳工業園區建設,不僅契合《巴黎協定》國際氣候治理的新訴求,還能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避免工業發展的高碳鎖定效應,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正面臨經濟發展高碳鎖定的嚴峻挑戰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當前的發展階段正面臨氣候變化的剛性約束以及減緩和適應的難題,都在尋求經濟持續發展路徑,探索科技、能源和產業變革的創新增長方式,以避免高碳路徑鎖定效應和伴生的發展陷阱。
首先,近年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體量快速增長,經濟發展的活力和潛力正日益凸顯。2010—2017年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年均GDP增速遠高于世界年均GDP增速,其中一些國家保持了高于6%的年均GDP增速。2017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出了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國民生產總值,經濟發展已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沿線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大多數國家正處于工業化快速發展時期,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較高。如果這些國家不能在轉型中走上綠色低碳的工業化道路,勢必重蹈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式經濟增長覆轍,這對本國和世界的資源環境承載力而言,都是一種極大的挑戰。
其次,“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能源強度和碳排放強度較高,正在成為未來全球能源消費和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增長源之一。雖然從消費端而言,沿線國家的人均資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從生產端而言,單位GDP的能源、資源消耗以及碳排放量卻大約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由此可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發展具有高消耗和高排放的特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未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呈現快速上升的態勢下,借鑒、融合中國低碳發展的經驗,對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現工業綠色轉型顯得尤為必要。
再次,“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受自身經濟發展水平限制,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力不足。《巴黎協定》生效之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的原則,提出了具有本國特色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這些目標包括降低碳排放強度、設定達峰時間等相對減排目標,也包括增加碳匯、發展清潔能源等非溫室氣體目標。雖然絕大多數沿線國家提出了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但其中超過40%的目標是有條件的,意味著這些目標的落實取決于國際社會資金、技術、能力建設方面的支持。僅僅依賴沿線國家自身來落實自主貢獻目標仍然存在難度,這就為以應對氣候變化實現低碳發展的國際合作模式預留了空間。
通過低碳合作可展現中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責任和擔當
近年來,中國政府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與措施,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做出了切實努力,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積極貢獻。特別是中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成為了團結世界各國開展應對氣候變化有效行動的旗幟。
當前來自部分國家的“反全球化”思潮和貿易保護主義的挑戰日益嚴峻。2017年以來,在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以及特朗普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去氣候變化”政策的影響下,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決心和行動顯得尤為重要。氣候變化本身也是塑造地緣政治的力量,因此,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合作,打造低碳共同體具有極其特殊的意義。近年來,中國在低碳發展領域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工業低碳發展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成熟的技術及人才儲備,能夠切實引領絲綢之路建設朝著綠色低碳的方向發展。中國應該把握這個時機,通過低碳發展塑造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的低碳領導力。
目前,工業園區已經成為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能合作的重要形式。據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統計,目前,在20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中國企業在建56個合作工業園區,累計投資185.5億美元,入區企業1082家, 總產值506.9億美元。其中,中白工業園、中馬欽州產業園、馬中關丹產業園和中印尼綜合產業園等通過園區的產業集聚效應和經濟輻射作用,全面帶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還成為帶動中國制造“走出去”十分有效的經濟合作方式。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沿線國家對于分享中國經驗、獲取中國資金技術支持的需求日益強烈。低碳工業園區集聚高效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為中國工業領域輸出大規模綠色產能提供了必要條件,共建低碳工業園區要比輸出單一的低碳產業更具競爭力,可以有效拓展與沿線國家在低碳產業、低碳能源、低碳技術領域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尤其是2013年,由工信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兩部委聯合,選擇了一批基礎較好、減排潛力較大的工業園區開展低碳工業園區試點,通過試點探索產業高度集聚、地區與行業特色鮮明、碳生產力高的園區低碳發展新模式,引領和帶動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參與試點的園區在保持較高經濟增速的同時,不僅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而且在試點過程中涌現出了許多低碳發展的新思路、新理念、新舉措和新模式。因此,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中,共同打造綠色低碳產業并以共商共建共享方式形成綠色發展的合力是大勢所趨。
發展低碳工業園區需加強頂層設計并統籌推進
為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工業園區的綠色、低碳發展,中國應研究制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引入低碳工業園區的先后次序、特征特色和需求清單,與“一帶一路”的整體戰略布局結合起來。尤其應選擇在政治關系良好,已經有合作基礎的國家率先開展。而對于沿線國家發展低碳所需要的技術、產業、管理經驗等,中國應該在《巴黎協定》的資金和技術框架下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將“一帶一路”建設與全球氣候治理共同推進。例如將建設低碳工業園區納入“一帶一路”的戰略框架和主要議程,在戰略層面通過一攬子的政策措施來整體推進。尤其應加強園區低碳發展的頂層設計,在與沿線國家共建工業園區時,應在園區最初的規劃與空間布局層面就納入綠色低碳發展的目標與舉措,并將其對接所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發展戰略規劃。不僅如此,還應根據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產業定位、要素稟賦以及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分工各不相同,凸顯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地實現低碳發展。
中國幅員遼闊,已經形成了多樣化的園區低碳發展模式,如位于東部發達地區的江蘇蘇州工業園區,大力推動服務業及新興產業的低碳發展,并加快高端制造業低碳發展的步伐;位于沙漠地區的內蒙古鄂托克經濟開發區,積極推進園區煤、電等高能耗行業的低碳化改造;位于中部的江西南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動工業與生態的融合發展;位于西部欠發達地區的貴州貴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則大力推動大數據等高附加值產業的綠色低碳發展;位于高原地區的青海格爾木園區則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破解資源環境約束,實現工業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舉措。這些園區的低碳發展模式無疑將為具有差異化地理自然環境和多元化產業基礎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