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中國制造2025》,是黨中央、國務院立足我國制造業未來發展而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戰略發布實施以來,工信部加強頂層設計,加強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聯動,特別是在發揮各行業、協會和企業的作用方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
3月11日, 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邀請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副部長辛國斌和總工程師、新聞發言人張峰就“推進實施‘中國制造2025’”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內外資一視同仁
在“中國制造2025”文件的制定和近兩年的實施過程中,工信部始終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原則。苗圩表示,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了“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未來我們還要繼續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這也是制定“中國制造2025”及相關政策的出發點。
眾所周知,在促進經濟的發展,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的同時,還需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這也是國際通行做法。為了發展本國制造業,一些國家和地區在不同時期都制定了類似“中國制造2025”這類文件。近兩年歐盟有工業復興戰略、美國有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德國有“工業4.0”。
苗圩進一步表示,“中國制造2025”及其相關的政策措施,適用于所有在中國境內的企業,“對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都是一視同仁的。”
苗圩強調,在整個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進程當中,外資企業為中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也分享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在推進“中國制造2025”過程中,我們一直強調要加強國際雙邊、多邊之間的交流和合作。舉一個例子,我們和德國簽署合作協議,就“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已經建立合作機制,并且在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一些細分領域都取得了積極成效。
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
針對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話題,苗圩表示,隨著國家有關政策的落實,小微企業“融資貴”的問題得到了一定的緩解,但是“融資難”的問題仍然突出。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從金融方面來看,由于對小微企業的貸款金融風險高、貸前調查和貸后管理成本都相對較高,綜合回報率也比較低,加之受到貸款規模限制和市場環境變化等因素影響,所以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的貸款仍然是持一個比較慎重的態度。
第二,從外部配套環境來說,由于小微企業所具有的資產的抵押物和信譽都還不夠,急需擔保體系的建設,但是擔保體系建設相對還比較滯后,社會信用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所以,小微企業獲得貸款的可能性也比較低。
第三,從小微企業自身來看,也存在著抗風險能力比較弱、財務核算不規范、企業主個人信息不透明等方面的問題,因此,還達不到金融監管部門所提出的對企業融資門檻的要求。
苗圩表示,針對這些情況,下一步,工信部將重點從四個方面著手解決小微企業“貸款難”、“融資難”的問題。
一是會同人民銀行開展小微企業應收賬款融資的三年專項行動,引導大企業積極如實地確認對小微企業欠款的數額,便利小微企業對應收賬款進行融資。
二是配合財政部研究加快擔保體系建設,引導各方面建立擔保公司為小微企業貸款提供信用擔保,并且推進落實擔保公司有關準備金稅前扣除政策和免征增值稅政策。
三是進一步發揮現有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的作用,引導和帶動社會資本,共同支持處于種子期、初創期成長型中小企業的發展。
四是落實好國務院《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的要求,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小微企業金融支持普及教育行動,幫助小微企業增強融資能力和技巧,來提高獲得貸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