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改造要探索從工藝源頭減排的路徑,堅持數智化、低碳化,從整個生產的能耗、料耗、經濟成本、‘雙碳’角度來考慮協同增效。”近日,生態環境部會同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交通運輸部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實施水泥行業超低排放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國水泥協會副秘書長李琛接受本報專訪時作出上述表述。
我國30余年來都是世界最大的水泥產銷國。2023年,全國累計水泥產量(包括通用水泥、特種水泥等20余種)20.23億噸,占全世界總產量的一半以上。水泥行業列入大氣污染防治重點行業,主要是由于水泥產能基數大且排放對空氣質量有影響,排放物主要是顆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幾乎沒有揮發性有機物。就《意見》的發布,李琛認為,這對水泥行業提升全工序、全流程大氣污染治理水平,推動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促進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很好的指導作用和支撐。
到2028年年底,預計存量水泥熟料企業和新改擴建項目均要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早在2021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便明確要求推進水泥行業企業超低排放改造。2023年,國務院印發《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把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作為有效降低全社會污染物排放、持續改善空氣質量的有力舉措。
據李琛透露,水泥行業作為超低排放改造重點行業,已開始積極響應超低排放改造要求。有的大企業集團還在年度技術改造清單中預留了相關預算,制定了時間表、路線圖等。此外,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浙江等重點區域省份也率先開展了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改造,積累了很好的經驗,為全國范圍內推進這項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水泥行業中,國有企業產能規模占比高,有主導地位,在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方面,具有更大的優勢。”李琛指出,以水泥為主營業務的央企國企發展較快,體量大、“筋骨”強健,市場主導能力和抵御化解風險能力較強,是承擔環境保護責任的先鋒,在超低排放改造中將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根據《意見》,到2025年底,重點區域力爭50%水泥熟料產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區域內大型國有企業集團基本完成有組織、無組織超低排放改造;到2028年年底,重點區域水泥熟料企業基本完成改造,全國力爭80%水泥熟料產能完成改造。
“《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將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城市總數調整為82個,至少覆蓋了5億噸水泥熟料產能。到2025年年底,據我們測算,需要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水泥熟料產能在2.5億噸左右。到2028年年底,隨著水泥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的深入推進,無形中也助推水泥熟料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完成進度提升。”李琛進一步表示,“全國力爭80%水泥熟料產能完成改造意味著約有15億噸產能要完成改造,考慮到壓減過剩產能工作的推進,2028年年底完成80%改造的目標要求,相當于存量水泥熟料企業和全國新改擴建項目全部要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超低排放是鼓勵導向,壓力較大、形勢緊迫
“對于水泥行業來說,要如期完成目標任務的壓力巨大。”李琛坦言,壓力主要來自于3個方面:一是技術層面,超低排放的指標要求高,脫硝等技術工藝還在不斷完善提升中;二是成本層面,水泥行業效益下滑,超低排放改造投入相對較大;三是競爭層面,在水泥行業產能嚴重過剩背景下,環保投入不積極的企業面臨‘環保約束’的擠出,有生存壓力。
“按照《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4915—2013) 》,一般區域水泥窯及窯尾余熱利用系統的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限值分別為30mg/m3、200mg/m3、400mg/m3,重點區域對應的排放限值分別為20mg/m3、100mg/m3、320mg/m3。這意味著超低排放指標相對于一般區域降低66.67%、82.5%、87.5%,相對于重點區域指標降低50%、65%和84.375%。”李琛指出,超低排放提出的指標的確會給水泥企業帶來不小的壓力,但是超低排放不是硬性要求。達標排放是企業的法定責任,超低排放是鼓勵導向。不會處罰無法達標的企業,而對于達到超低排放改造要求的企業會加大支持力度,主要還是為了提升促進企業自發改造的積極性,并且列入淘汰退出計劃的企業或設施不再要求實施超低排放改造。
《意見》提出,對實施超低排放改造的企業,按照有關規定,予以稅收、信貸、融資等方面的支持。結合前段時間工信部等八部門發布的《關于加快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應當鼓勵產業投資基金加大傳統制造業股權投資支持力度。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作用,支持符合條件的傳統制造業企業通過股票、債券等多種融資方式進行技術改造或加大研發投入力度,通過并購重組實現轉型升級。
此外,《意見》還提出,通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對在落實超低排放改造時統籌開展減污降碳改造、實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企業形成正向激勵。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并公示的水泥企業可開展A級績效評級工作,享受A級企業相關優惠政策。李琛認為,目前,水泥行業有7+1個試點進行碳排放權交易,如何在超低排放改造時用好激勵政策,還需要一系列的制度設計。目前,《重污染天氣重點行業績效分級及減排措施技術指南 水泥工業》標準正在制定。她表示,地方上陸續會有相關細則落地。
直接利好超低排放改造環保市場,全部如期改造將帶動幾十億元相關投資
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有關負責人就《意見》答記者問時表示,改造任務目標全部實現后,預計將會帶來較好的環境、社會、經濟效益。環境效益方面,預計水泥行業氮氧化物、顆粒物排放量將大幅下降,有效推動水泥集中城市和區域細顆粒物(PM2.5)濃度下降。同時,通過積極鼓勵企業更多采取原料替代、燃料替代、煤氣回收、節能減污降碳改造、清潔運輸改造等源頭防控措施,推動行業和全社會碳排放量下降,產生顯著的降碳效益。社會效益方面,水泥行業改造后粉塵排放大幅減少,將顯著降低對企業員工和周邊居民的健康危害。經濟效益方面,超低排放改造能夠帶動新能源汽車和節能環保等產業發展,有效拉動社會投資形成新的綠色經濟增長點。以超低排放改造為抓手,還能有效推動兩個行業綠色低碳轉型,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
“超低排放改造有利于產業結構調整,推動效果如何還需要看具體實施效果。但就環保板塊而言,如果全部如期改造,將帶動幾十億元的直接環保投資。”李琛表示,目前,成熟穩定的污染治理技術較多,除塵、脫硫技術已經改造過多輪,還需要進一步推進的主要是脫硝技術升級,如高溫低塵SCR塵硝一體化技術、高溫微塵SCR一體化技術、水泥窯生物質氣化節煤、降氮技術、熱碳還原—SNCR—精準脫硝等。建設投資這方面的費用在1500萬元—3000萬元左右,加上使用氨水等費用較高、目前水泥行業下行導致水泥窯運轉率偏低等原因,每噸熟料的成本費用(按照5年—10年設備折舊)要增加十幾元左右。
“水泥企業目前產能嚴重過剩,效益大幅下滑,經濟成本壓力較大。超低排放改造要探索從工藝源頭減排的路徑,堅持數智化、低碳化,從整個生產的能耗、料耗、經濟成本、‘雙碳’角度來考慮協同增效。”